摘要: 翡翠传入我国起始于明代,据传,元末明初时,一位腾冲的马帮商人从缅甸拉回一块石头,人们觉得这种通透碧绿的石头非常好看,就这样翡翠流入我国。后来到了明中期,开始有较多的中缅之间的翡翠交流,而翡翠第一次做为玉石记载在文献中,是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明末崇祯年间途经腾冲时记...
翡翠传入我国起始于明代,据传,元末明初时,一位腾冲的马帮商人从缅甸拉回一块石头,人们觉得这种通透碧绿的石头非常好看,就这样翡翠流入我国。后来到了明中期,开始有较多的中缅之间的翡翠交流,而翡翠第一次做为玉石记载在文献中,是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明末崇祯年间途经腾冲时记录下来的,在其徐霞客游记一书中,记录了腾冲的玉石业,一些关于翡翠的人和事,书中把翡翠称之为翠生玉,但那时的翡翠大都作为贡品献给中央朝廷。
翡翠真正开始被人们广泛接受、喜爱是清代,从乾隆年间开始,由于受到皇室和贵族的青睐,翡翠开始逐渐进入一个繁荣的时代,在清一本书中这样记载“玉出南金沙江,距州二千余里,中多玉,夷人采之,撇出江岸各成堆。粗矿外护,大小如鹅卵石状,不知其中玉之美恶有与否,估客随意买之,运至大理及汗省,背有作玉坊,角之见翡翠”,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“在距州城2000多里的南金沙江,河里有很多玉,当地土人挖出来堆在岸边,和鹅卵石一样外观看着很粗糙,看不出里面有没有玉,凭经验随意的买回来,拿到大理的玉作坊里,切开一个角能看见里面的翡翠”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当时的翡翠贸易情况,当时并没有成规模的开采,只是当地土著从河里捡一些堆在岸边随便卖。后来经考证也证实,中国人进入矿区进行开采始于民国时期。
到清中后期,由于慈禧对翡翠情有独钟,翡翠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,成为高档的珠宝饰品。但当时的翡翠的好坏并不是现在的好坏标准,而且清代和民国时期又有不同。1889年关于翡翠的玉说一书中,详细介绍了翡翠的分级。书中把翡翠分为5个级别:
庸常之翠:通体淡碧,细玩颜色走散,漫无定踪,不能指其绿色之所在,或绿色内沉黑斑或搀白屑。
2.白绿分明的白翠也是很好的(类似于白底青),整体要清爽,颜色发暗,发灰的不是好翡翠
4.讲究种好(所说的润),料子要求细腻,但不讲究水,通篇没有提水头,透。
到了民国时期,翡翠的评价标准又起了变化,在一本比较有名的玉器书古玩指南中,赵汝南先生是这样描述的:
在以前之风俗中白色者亦可用,有一两处红绿者更佳,纯绿者百无一物也。~意思是:以前白翠也是不错的,白中带红(红翡)和白中带绿都是上品,满绿的一百件里没有一件(满绿以前就比较珍贵,现在更稀少,一万件里没一件)
今则只贵翠而不重翡,且有以翡为疵之趋势。~意思是:现在红翡没人要了,而且还慢慢把红翡看成瑕疵。
近甘年来风习在,白地者不能用为饰物。。。如用白地反不如不用为愈,故白地翡翠今人绝少用之。~意思是:现在白地翠也没人要了,只要绿,哪怕料子粗一点,颜色不正也还是绿的好。
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:从清到民国,红翡没人要了,白地翠也没人要了,只有绿的才好。过去人只讲究色,不讲水头、透。其它什么白冰、紫罗兰、飘蓝花、黄翡、蓝水等等都不算翡翠。其实直到80年代,没绿的都不算翡翠的范畴,它们有一个另外的名字叫缅甸玉。现代的翡翠讲究种,水,色,地,工具体就不多说了。了解了这些,就能知道老翡翠是指那些,如果有人拿个冰种紫罗兰来告诉你这是祖传的,那十有八九是假的。
莫西沙手镯料,价格13500,重1.4公斤,品相规矩,翻砂均匀紧扎,压灯水头十…
1.5公斤,莫西沙冰蓝晴手镯料,皮壳完整无裂品相好,大开窗,种老干净无杂…
莫湾基冰飘色牌子料,价格11800重1.13公斤,老皮壳带油性,水路明显,压手感…
后江开窗冰晴手镯料,价格11800,重1.23公斤,尺寸13-8-5cm,水泥皮,肉质细腻…
2.3公斤,莫莫亮色料大戒面料,一大坨包头开窗,种老化冰色辣,辣绿大鸽子…
会员登录关闭
注册会员关闭